炒股配资开平台西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41年
萨沙历史上的今天
作者:萨沙
本文章为萨沙原创,谢绝任何媒体转载。
近1吨重的司母戊方鼎究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?
1998年12月15日,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专题报告会召开。这项工程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。那今天所讲的这个话题,正是围绕着这一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展开的。
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什么?
夏商周断代工程,是一项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中国历史研究项目,旨在厘清中国古代历史上夏、商、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问题。这项工程的启动,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年代研究的一个新突破。
展开剩余83%在1998年之前,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,西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41年,这一年出现在《史记》中,是西周晚期的周厉王时发生的国人暴动事件。在这个之前,关于夏朝、商朝等更为遥远的历史时期,则没有明确的年代记载,也因此被称作“东周以前无信史”。
不过,随着甲骨文的发现,商朝的存在得到了证实,然而商朝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无法明确年代,这使得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夏朝历史产生了怀疑,甚至认为夏朝更多属于神话传说的范畴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1996年5月16日,国家正式启动了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,并集结了200多位专家。那时,国家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:
1. 确定西周共和元年(公元前841年)以前各王的准确年代;
2. 确定商代后期(如武丁等)各王的年代;
3. 确定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;
4. 确定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。
2000年11月9日的《夏商周年表》
两年后,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发布了《夏商周年表》。根据这一表格,夏朝的起始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,商朝与夏朝的交界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,而盘庚迁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。商周的分界线,也即武王伐纣的年份,被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。通过这一成果,夏商周的各王年表得以确立,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尽管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曾遭遇了数十年的质疑,但毕竟它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年代框架,比起空白的年代空隙,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。
青铜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系
在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中的一些研究,依赖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的考察。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年代,以及其上铭文的解析,成为了研究历史年代的一项重要工具。因此,青铜器在研究夏商周历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。
比如说,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商代司母戊方鼎,它重达833公斤,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青铜器之一。司母戊方鼎究竟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?
商代的铸造技术:司母戊方鼎的制作
现代人来看,铸造这么重的金属器具,似乎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。然而,商代虽然属于比较原始的时期,却拥有一整套精密的铸造技术。南京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古代铸鼎的技术,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。
司母戊方鼎之所以需要近1吨的青铜材料,是因为它主要用于祭祀活动,祭祀对于古代人来说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众福祉的重大事务。祭祀活动常常需要蒸煮整头牲畜,如牛、羊等,这也需要使用如此巨大的鼎。
那么,司母戊方鼎的铸造过程是怎样的呢?
首先,工匠们会用泥土制作模具,这些模具分为内外两层:内模是实心的,外模是空心的。制作模具的技术相当复杂,需要工匠们精细的操作。模具完成后,还需用大火烘干,之后将其拼接起来。
接下来,工匠们会把青铜熔化,将熔化的青铜灌入模具的内腔。等到青铜冷却后,鼎的形状就形成了。由于青铜液体的重量非常大,模具容易发生变形,因此,工匠们会将模具埋入地下,用土填实四周,以确保它不被青铜的重量压垮。
铸造出这样一件巨大的青铜器,失败的几率非常高。为了制作一个完美无缺的鼎,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和巨大的物力、人力,同时也充满了运气成分。
鼎耳、花纹与铭文的铸造
铸造过程中,鼎耳的安装和花纹、铭文的铸造也是一大难点。根据专家研究,商代工匠们先铸造出鼎的主体,然后再进行鼎耳的浇铸。由于浇铸过程中稍有偏差,整个鼎可能都会报废,所以这一步要求极为精确。
至于鼎上的花纹和铭文,工匠们通常会在制作模具时提前刻好纹饰。对于凸起的花纹,工匠们直接刻在模具表面,而对于凹陷的阴文,则需要先在泥土上刻好,然后烤干,再将其转印到另一块泥板上,最终将其嵌入到模具上。
一般来说,青铜鼎上的文字和花纹往往较为模糊不清。如果某个鼎的铭文和花纹非常清晰,那么这件鼎可以称得上是精美之作。
鼎的历史与变化
在秦代以后,鼎的实际用途逐渐消失,它们更多地变成了礼器和装饰品,不再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祭祀或其他功能性用途。
声明:
本文参考资料来源,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,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账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广州配资网公募基金管理人频繁自购
- 下一篇:没有了